更新時間:2020-07-24
四十年來我國畜牧業經曆了快速發展的階段,養豬行業走向規模化、集約化。然而,當前,我國傳統的豬場飼養模式因疫病防控難度大、生産效率低及生産不均衡等因素越來越難以适應畜牧業的高水平發展。
所以,近幾年,注重“工業思維”的批次生産漸漸成爲了當前豬場生産模式的熱選之一,國内的大型養殖龍頭企業也在大規模推廣和應用,如溫氏、牧原、新希望等。
7月3-4日,2020年(第五屆)國際畜牧業創新論壇,系統防非、科學複産管理峰會在杭州成功舉辦。全國母豬定時輸精協作組副組長、甯波三生生物高級工程師翁士喬做了《非瘟背景下的豬場設計及批次生産》的報告分享。
甯波三生生物高級工程師翁士喬
批次生産的本質符合行業發展趨勢
記者了解到,豬群批次生産模式,最初是借鑒早期的工業化批次生産模式,此模式利用了全進全出的生産方式,即是将原有的不間斷的連續生産模式(每天都有配種、分娩、助産、斷奶、疫苗注射、銷售肥豬的工作),改爲在集中的時間段内依次完成,且間隔分明有規劃,即将生産階段或日齡在同一批次的豬隻圈養在一起,并在同一批次轉群或出欄,使豬群的健康狀況、生産性能保持在最佳的狀态。
此模式最突出的優勢之一,就是通過均衡、有序、滿負荷的豬場管理,提高母豬群繁殖效率和勞動力,進而提升豬場總體經濟效益。
翁士喬在接受愛豬網采訪時曾表示,批次生産是利用生物技術有計劃地組織母豬生産,是提升母豬群體繁殖性能的高效管理體系。當未來養豬業進入微利時代時,出路将是效率導向和疾病防控導向型的批次化生産。其效率和安全至上的本質符合行業發展趨勢。
此外,母豬批次生産爲傳染病控制淨化創造必要條件徹底的清洗、消毒、幹燥與空欄。與傳統的生産管理相比可大大減少豬隻轉運次數,同時因爲批次生産中每批母豬配種、妊娠、分娩等生産時間基本保持一緻,每一批次豬隻可以按時間點進行同步性疫苗免疫, 更便于通過免疫監測建立更精準的免疫程序。
因此可以說,批次生産是豬場健全生物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豬場管理更加高效、 保持健康穩定的生産。其防控疫病的優勢符合當前豬場生物安全需求。
非瘟背景下批次生産豬場設計的新要求
豬場生物安全的升級是防控非瘟和疫病清化的必然要求,而生物安全概念往往在豬場建設時就已經植入了,或者說生物安全的相應舉措需要在豬場設計時就要考慮周全。如果在當前非瘟常态化的形勢下,從長遠的眼光看,豬場需要應用批次生産的模式,那麽在豬場設計時應該具備什麽條件?
對此,翁士喬認爲,需要充分考慮内部生物安全,既滿足防非,又要減少非瘟發生後的損失和場區的污染,達到快速複産的目的,從長遠看,新豬場的設計還應有利于疫病的淨化,大幅減少抗生素的使用,保證食品安全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安全,并提出了5點建議。
第一,母豬區、保育區和育肥區需要注意兩點,分别是三點式飼養和分區之間、每幢舍之間的安全距離和通風方向,防止氣溶膠傳播;
第二,也是批次生産豬場設計的核心,即産房和配懷舍的布局設計,批分娩母豬産房、批配懷舍單元化或單幢化,适合3-5周批;
第三,每個單元或幢妊娠母豬有專用的進出産房的通道,确保内部生物安全。防止轉群過程中的交叉感染,尤其潛伏期母豬轉群時;
第四,實體圍牆,内外生活區分開,還要有非瘟應急處理措施,包括設置應急淘汰防滲通道、防滲無害化暫存區等,利于複産;第五,防鼠闆的設置,與滅蚊蠅相結合,可有效防控疫病擴散,保證局部安全。
不同于傳統的中國大規模場(3000-20000頭)的産房和妊娠布局,翁士喬以參繁母豬受胎率(指主動淘汰後的後備、斷奶和異常母豬群,在一個配種周期的受胎率)爲重要指标,創新性地設計了批次生産配懷舍、産房與轉豬通道的布局,并于2019年5月取得了實用新型專利,對豬場養殖戶免費開放。
批次生産隻是改變了生産模式,但不改變原有生産設施或僅僅稍加改造,生産成本增加較少,而生産效益可顯著增加,能夠創造更多利潤。
即便如此,對于大規模豬場而言,增加定位欄投入總量仍然是個不小的數目,所以翁士喬建議選用大批次等其他更加合适的生産模式。
批次化豬場核心設計防疫增效兩不誤
在防控疫病層面,後備和經産母豬一次轉群,減緩非瘟傳播速度,利于精準清除;配懷舍與産房實行全進全出,批與批之間完全隔離,避免母豬轉群過程中的交叉污染;
其次,保證了母豬批與批之間豬舍清潔消毒時間;再次,轉豬專用通道的設計,加上轉群前後的消毒,可避免交叉感染;
最後,專用污道設計有效避免處理病豬時污染内環境和地下水,對于老舊豬場則可以用防滲運輸車進行替代。
在提升效率層面,配懷舍可利用的返情和空懷母豬直接轉下一批,避免妊娠母豬的調欄整理,大幅減少配種員工作量,批配種母豬僅2次查情,可最大限度減少人與豬的接觸。直接從配懷舍與産房直接淘汰母豬。
愛豬網在現場了解到,豬場批次生産模式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四川某飼料集團協作場的3周批模式,極大提高了集團對協作場的服務效率;山東萊西某3000頭母豬場就是其中之一,采用了5周3線的批次生産模式,配懷舍和産房單幢化設計、轉豬通道全封閉,生産間隔1-2周,人員工作安排上更合理,間隔長時安排員工休假。
對比傳統連續生産模式,在豬舍幢數不變或減少的情況下,長批次生産會增加定位欄和産床的投資,但其年度出欄量顯著增加,最終的實際效益仍然是增加的。
在母豬生産批次管理上,可以提高參繁經産母豬分娩率,減少異常母豬和後備的混群數量。在實際操作層面,則需要遵循科學的定時輸精程序,公豬不誘情情況會影響母豬的受胎率、産仔數,其離散度數據不理想,且非瘟下避免公豬帶毒污染母豬群,因此建議使用相應的激素産品協助誘情、查情和配種。
翁士喬在會上分享的數據表明,用定時輸精的方式對三元母豬及異常母豬進行處理,其參繁分娩率均較對照組高,也能提高斷奶經産母豬利用率。
而後備母豬性周期的啓動定時輸精技術的聯合應用,适用于所有後備母豬(含三元後備母豬),尤其是無性周期管理的,能夠促進雌性生殖道發育,提高後備母豬的利用率和産仔數。可見批次生産還需要有管理技術上的支持,如定時輸精技術等,才能發揮最高效率。
未來,在我國生豬生産日益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時期,豬場批次化生産是一種必然趨勢,在實施過程中,需要結合具體的生産情況進一步完善和規範,比如,批次生産對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母豬飼養管理、誘情、發情鑒定和人工授精技術的要求更高更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