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0-07-24
2020,高企的豬價讓養豬人重塑信心,各大頭部企業瘋狂擴張,中小豬場積極複養,中國養豬業呈現出自非瘟疫情以來難得的“繁榮”景象!瘋狂的豬市,更是吸引了諸多外部資金湧入,爲養豬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瘋狂的豬價,加之國家政策利好等因素,讓越來越多的養殖企業更加瘋狂的埋頭擴張!但正如一位業内人士所言:當下的高豬價,的确掩蓋了很多問題。非瘟已經将中國養豬業格局完全重塑,當行業回歸本真,面對未來更加激烈的競争,您的豬場、您的企業有足夠的核心競争力去應對自如嗎?今天的暴利,會否成爲明天的深淵?!
2020年(第五屆)國際畜牧業創新論壇于本月3-4日在浙江杭州隆重召開,中山大學陳瑤生教授對于養豬業現狀和未來中國養豬業趨勢的分析,爲整個行業發展敲響了警鍾!
今天的暴利會否成爲明日的“深淵”
陳瑤生在報告中指出:我國養豬業經曆了上世紀60年代的極度短缺時代、到七八十年代的吃肉難,再到90年代的滿足消費進而到結構優化、轉型升級階段,而由于非洲豬瘟加速了行業轉型升級進程,自18年後,我國養豬業已經進入革新替代的重要階段!
而在非瘟帶來的行業變局及巨大的市場供應缺口之下,養豬業曆史地位得以空前提高,國家及農業農村部更是提出:“要像抓糧食生産一樣抓生豬生産”的号召!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各養豬大省、生豬重點發展區域紛紛提出自己的養豬發展小目标;頭部企業,鉚足了勁,開疆拓土,僅僅五月一個月,16家養豬企業已斥資543億元用于擴張生豬産能!而更多巨頭還在持續擴張的路上,更多新的養殖項目将陸續投産,預計今年畜牧産值突破50億元,占農業總産值的60%!另一方面,諸多中小豬場及散戶受到非瘟的嚴重沖擊,叫苦不叠!
中國養豬業已經進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時代嗎???
非洲豬瘟的洗禮,讓中國養豬業總體産能出現“塌方”,釋放出一半以上的查能空間!帶給中國養豬業諸多思考。超過90%的散戶和中小豬場遭遇滅頂之災,或永久退出這個行業;而資金、技術、人員等配置占優的頭部企業,則抓住機遇,迅速填補了散戶退出留下的市場空白!
新形勢下的豬業變局
衆所周知,在非瘟重塑養豬業格局的同時,産能不足帶來巨大供應缺口讓豬價始終處于高位,雖近期豬價仍有震蕩,但對于養殖企業而言依舊是絕對利好!但是——暴利=能力嗎?常規利潤下,養殖企業如何打造核心競争力?
非瘟時代,中國豬業已生變局!
面對非瘟的持續影響和環保等諸多因素,養豬業面臨着重新洗牌;而與非洲豬瘟的鬥争亦是是一場沒有退路的攻堅戰和需要常抓不懈的持久戰!據相關數據統計,非瘟之前我國養豬業排名前30位的企業,總産能占據行業總量的15%,而随着非瘟對行業洗牌的加速,預計2030年,前三十位養殖企業釋放的産能将達到行業總量的30%!豬業産業集聚度将瘋狂飙升!
另外,非瘟時代已經被證實的——我國傳統傳統大範圍、長距離活豬調運是導緻非洲豬瘟大面積快速傳播的主要因素,亦是該模式暴露出的緻命缺陷!随着整個行業對生豬運輸環節非瘟防控的重視,生豬及産品運輸必将由調豬向調肉轉變。未來不僅是肥大豬活體禁止長途販運,種豬更新也将大幅度減少長途販運;對于具有一定規模(如千頭母豬以上)的各功能豬場,盡量杜絕活豬進入,盡量做到活豬隻出不進!而這種新業态将爲全新的生豬種業體系建設創造良好機遇,料養宰商一體化模式将成爲行業主流,目前諸多巨頭在該模式上的廣泛嘗試,也已經印證了這一變化。
未來豬業必須回歸本真
後非瘟時代,生豬産業未來發展場景如何呢?
陳瑤生介紹:未來豬業,大企業擴張替代中小産能速度,基本可以預期;短期母豬産能恢複(2020),低産能母豬(杜長大)淘汰更新(2021)亦是大勢所趨;而豬肉消費意願及替代品導緻的消費減量、非洲豬瘟疫苗投入使用時間、小散産能複蘇的能力、以及長遠來看我國生豬産銷區的布局沖突和大企業之間的對撞等問題,則成爲不确定因素。綜合這些因素,未來養豬業場景定呈現出五大特征——不依賴于安全疫苗;生物安全的常态化;産業集聚穩步提高 ;多數疫病持續淨化;肉品安全保障提升。
據相關人士預測:2021年之後,在對商品豬場的大力投資的驅動力下,生産将得到迅速恢複。這個驅動力受到兩個因素的拉動,首先是創曆史紀錄的生豬價格(和利潤),其次是我國已把恢複生豬生産作爲優先政策!而非瘟在淘汰行業落後産能,促進行業寡頭形成方面,将發揮更大的威力!伴随着生物安全的提高和生産技術的改進,冷鏈的現代化将逐步發展,豬肉産業重建已經開始!
面對全新的市場和行業環境,工業化優勢企業大力擴張.刷新産業認知,智能化技術叠代速度加快,促進了養殖效率快速提高。而弱勢企業轉型需要時間. 優勢企業效率優勢會進一步加大。行業大變局下,豬場也必須“痛則思變”!正如陳瑤生教授所言——變革是痛苦的,不變則是無路可走!後非瘟時代,養殖企業必須回歸行業根本,全力打造自身的核心競争力!
産業數字化打造核心競争力
陳瑤生強調:以産業角度來看,在生豬生産的不同環節和階段,短期看生産效率、中期看産品安全及肉質、長期則要形成自身品牌價值及建立消費者對于品牌和産品的認知。而不論在哪一階段,成本控制永遠是核心競争力!而在大變局下,生豬産業數字化導向日趨明顯,更有利于豬業企業抓住機遇,實現産業的數字化溯源。
所謂産業數字化,即:将傳統産業與數字技術相結合,應用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及工具,結合産業自身特點,連接産業鏈上下遊數據,對傳統産業進行數字重構。目的都是整條産業鏈的數字化升級。産業鏈數字化升級将有效地打通産業鏈上下遊 的數據壁壘,同時提高傳統企業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反應速度,使之能夠在激烈、變化無常的市場環境中生存并保持持續的競争力,将産業鏈中的企業和産業鏈外的配套機構通過數字平台連接在一起,形成産業數字生态,對産業上下遊主體進行有效統籌、協同和賦能,産業鏈主體間在産業數字生态中,實現實時傳遞、互通和共享,配套企業通過數據進行高效協同,從而共同營造産業生态繁榮。這無疑是中國豬業及種豬育種體系在危機下重建的絕佳機會!
要實現豬場的數字化管理,經營、管理及現場執行必須“三管齊下”且都要重視。三個環節的關鍵節點分别爲:拐點/節點經營決策、目标/對标管理分析和智能物聯設備的應用。通過數字化标準流程化管理,實現常規育種+全基因組育種+後裔驗證的結合、智能數據采集、核心群+擴繁群+商品群的系譜追溯和育種價值傳遞,更有助于集團化聯合育種及育種大數據中心的建立,最終達到“讓豬說話”的目的!
後非瘟時代的繁育體系重塑
實現數字化管理後,種豬繁育體系的重構,亦是後非瘟時代行業必須關注的重點!因爲未來不僅是肥大豬活體禁止長途販運,種豬更新也将大幅度減少長途販運。區域性高度集中的核心育種場和繁育體系全覆蓋公豬站将成爲育種改良的基石,種豬繁育體系重構迫在眉睫!
對比傳統繁育模式、封閉純繁及封閉循環三種不同繁育模式,結果顯示封閉循環繁育模式雜種率降低,産出比相對最高,育種組織則最爲簡單!而子啊繁育體系建設中,積極利用低劑量、深部輸精等技術,有望将公母豬比例提高到1:500以上,據此,年出欄5000萬頭,僅需要高質量公豬不足4000-6000頭!
通過繁育體系重構,将繁育體系數字化全覆蓋+基因組信息+大數據育種系統緊密結合,有助于實現公豬站-核心場-數據中心-屠宰消費端的互通互聯,達到豬肉生産、消費全程可追溯。
面對行業發生的巨大變化,我們必須積極應對,做好做足準備——由生豬養殖企業向肉食品供應商的轉型;積極整合資源,形成政産學研金融資源整合,集中力量辦大事;借助生豬産業百年難見的機遇,集聚國内外技術精英;借助中國互聯網、大數據、AI優勢,助推産業新跨越!
本文相關數據及素材來源于2020年(第五屆)國際畜牧業創新論壇(IAHI)中山大學教授陳瑤生報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