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0-05-12
一、母豬繁殖高效管理體系
當前養豬業中,豬場年産胎數不達标問題一直受業内高度重視。那麽如何才能實現全進全出生産模式?翁士喬先生認爲其關鍵環節就是——母豬生産批次化。
母豬生産批次化是利用生物技術,根據母豬群規模按計劃分群并組織批次生産,是一種母豬繁殖的高效管理體系。
母豬生産批次化的要求或成功标準是:
(1)生産均衡,批、年産胎數理論值控制在95~100%;
(2)母豬年更新率控制在35~45%;
(3)仔豬平均日齡差小于1.5天。
一方面,簡式母豬生産批次化,後備母豬采用烯丙孕素飼喂法、經産母豬采用統一斷奶法,即性周期同步化,二者合批觀察發情,配種周期不發情淘汰,其中方式分爲3周批和4周批。另一方面,精準母豬生産批次化包括母豬定時輸精技術、母豬分娩同步化技術。
精準批次化與簡式批次化相比對的提高繁殖效率的優勢:
A:解決隐性發情的後備母豬配種問題;
B:解決頭胎母豬的隐性發情問題;
C:提高母豬靜立發情比例,縮短季節性差距;
D:解決非典型發情母豬的配種問題。
二、技術指标保證批次生産計劃性
翁士喬先生在報告中提出,爲什麽我國實行母豬生産批次化中,後備母豬推遲發情和經産母豬發情率低?随後,他針對地理環境差異、飼料原料質量、飼養管理、免疫應激和母豬群疫病複雜等問題做出相關分析。
1、 國内外地理環境差異明顯,國内華南地區熱應激強度高,且時間長。
2、 飼料原料質量問題:我國飼料原料黴菌毒素污染率高達85%而歐美僅15%,導緻後備母豬與頭胎母豬對雌激素反應性不足。
3、 免疫應激和母豬群疫病複雜;多種疫苗高強度免疫導緻後備母豬應激,藍耳、僞狂犬影響母豬的繁殖性能。
4、 飼養管理粗放
批次化生産管理過程中,配種分娩率不能表明豬場的繁殖效率。爲了順利實現批次化,同時保證生産的均衡性,我們需要引入重要技術指标,參繁母豬受胎率、後備母豬的非生産天數才能做到計劃性。
翁士喬先生通過大量實驗數據對比得出結論:烯丙孕素、卵泡發育同步化技術、定時輸精技術對後備母豬利用率、産仔數繁殖效率總利用率、非生産天數、經濟效益均有影響。不同批次化生産技術對經産母豬繁殖效率亦有影響,具體表現在受胎率、妊娠率穩定性、年更新率、年産胎數、後備補充數、新增效益數據差異。
三、實現批次化管理,提高繁殖效率
最後,翁士喬先生提到配種分娩率存在的考核管理問題,配種員該如何應對?
他給出繁殖考核指标:
建議後備、經産母豬的非生産天數直接影響飼養成本;
參繁母豬分娩率考慮到後備的情期管理以及經産母豬的妊娠、産房、配種管理;
返情檢出率;
批分娩目标達成率體現計劃性;
母豬年更新率體現後備補充成本。
合格的考核管理是實現批次化管理和提高繁殖效率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