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

王連想:規模化與未來養殖發展趨勢

更新時間:2020-05-12

當前豬周期仍然明顯,2001年~2018年出現四個大周期,2018年2月至今,生豬行情低迷期長且深,養殖企業虧損嚴重,未來養豬趨勢如何判斷?溫氏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養豬事業部生産技術部總經理王連想先生與大家共同探讨《規模化養殖發展與豬場生物安全關鍵點控制》。



640.webp (3).jpg




王總主要從3個方面與我們共同探讨。1、生豬價格波動與規模化養殖;2、規模化養殖生物安全風險;3、生物安全管理關鍵點控制。


2001~2018年共出現四個大周期,前三個周期的周期高點間距時長爲42個月,但第四周期高點間距56個月,明顯被拉長。截止4月份,已連續下跌23個月,單斤價格下跌已接近5.0元,跌破了上一周期最低價格(2014年4月5.31元)。但從周期四趨勢來分析,以及養殖企業擴張情況來看,周期五的下跌時間仍不夠長(虧損時間太短),預測2019年的3~5月份将出現另一深度虧損。



640.webp (4).jpg




640.webp (5).jpg



規模化生豬企業發展,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飙升的豬價完成了臨門一腳,促使衆多養殖企業、飼料企業、動保企業下定決心在生豬養殖行業“撸起袖子大幹一場”。根據國家“十三五”生豬生産發展規劃要求,各大型企業未雨綢缪,正在大力布局潛力和重點發展區,若此階段投資産能逐步釋放,勢必對生豬市場産生巨大且深遠影響。集團化、資本化競争格局初見雛形。


但是,規模化養殖仍存在較大生物安全風險:

認識不到位,生物安全意識淡薄;

基礎設施配套不合理,飼養條件不理想,生物安全難控制;

生活環境控制不理想,應激因素偏大,生物安全風險高;

養殖量大、疫情複雜,生物安全條件有待改善;

人力資源缺乏,動物保健不合理,生豬健康狀況受影響;

生産流程有待優化,飼料營養水平有待改善。


那麽,生物安全如何管理?王總根據生豬安全、育種、影響、風險等關鍵點作出以下分析:


(1)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創造良好居住條件,提供生豬安全基礎。

促進轉型升級:豬舍棟數少、集約化程度高,占地面積小。

模式決定養豬出路,根據未來發展方向,必須提前規劃好模式,并爲模式的發展提前布局。選擇好飼養模式,利于疾病控制。


(2)加強育種體系建設,确保種豬數量和質量,規範引種。


(3)延伸産業鏈,規劃生産運輸,減少飼料環節生物安全影響。

640.webp (6).jpg


(4)規範和優化生産流程,推進批次生産,減少生物安全風險。

批次生産(節律生産)是将豬場原有的連續生産模式,變成在一段時間内将各項工作間隔分明且有規則的完成(固定時間配種、進産、斷奶等),通過梳理豬場每天工作内容、優化生産流程,确保豬場每天的工作量基本均衡。

批次生産可以讓豬場實現均衡配種、均衡分娩,保障生産有序進行、人員有序安排,提升人均效率。


(5)推進自動化升級、提升效率、加強人員管理、規範制度建設。

随着優秀企業不斷湧現,生産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特别是在自動化設備運用、基礎操作簡化、生産流程優化、關鍵技術應用等方面,提升人員工作效率。


(6)加強運輸車輛控制,把控關鍵點,阻斷傳播途徑。

從運輸管理—車輛、運輸管理—物資、豬流管理—場内、污物處理、蟲害處理等方面進行把控。


希望上述建議能爲國内規模豬場構建生物安全體系提供幫助。



點此進入視頻課程鏈接